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1942年生,从事膜分离研究开发工作50多年,为国家膜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较突出贡献。1967-1969年参加全国海水淡化会战;1982-1984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离子交联PAA和S-PPO荷电复合膜研究;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参加、组织、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重点项目十多项,包括国家和浙江省“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中关于不对称膜、复合膜及组器研制等4个专题项目,CTA中空纤维膜的研制项目,2个关于复合膜用关键材料和成膜机理和1项优先吸附-促进传递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关于荷电膜及其性能研究的回国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1项关于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和1项关于双极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和“973”的部分项目,以及多元合金膜的研究、纳滤膜的研制和工程技术开发,正渗透的研究,科技部海水利用的软课题,以及数项浙江省和山东省科研项目等;现在进行膜与反应和催化、膜与(水)资源、环境(零排放)、清洁生产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多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生100 多名;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400多篇,合译专业书刊一册,合著专业书刊四册(其中三册为主编之一)。先后担任国际膜科学杂志名誉顾问,中国膜工业协会、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学会和浙江省膜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曾任杭州水处理研究开发中心总工和副主任等职,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主编。
主要研究纤维材料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发表学术论文 450 余篇,Google H 指数 81。提出有机-无机杂化制备纤维的新概念,建立了杂化纤维功能耦合和传递机制,开发了杂化纤维的连续化制备新技术。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 30 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0 余项;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桑麻基金会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段雪院士,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年和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并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经30余年持续研究,构建了“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 特色研究体系。针对所凝练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插层剂结构构筑原则,发展了成核/晶化分离等插层组装新方法,原创系列插层结构功能材料。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化工、化学和材料领域的主流刊物上发表,多年获ESI中国高被引学者。论文成果进一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件和美国专利授权5件,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实践,实现了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建成20余条工业生产线,推动了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土壤修复材料等行业的科技进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的科研团队,建成了兼具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功能的研究基地。培养的人才已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成为科技骨干,多人次获杰青和优青计划支持。主持了《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塑料制品中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议》和《能源金属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储能技术发展策略研究》等多项重大战略咨询项目,上报国务院后获国家领导批示。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荣誉称号。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专家咨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工专业评审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化工专家组专家、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委会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副会长、中科院学术委员会基础前沿交叉领域专门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Structure and Bonding编委、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化工学科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和日化专委会主任、中国石化联合会高端化学品专委会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和有机智能光学材料的研究,包括信息染料、荧光探针、诊疗染料。其中具有自主技术的纳思达喷墨打印染料墨水,年产通用墨盒已达6500万套,出口率>80%,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研发的血液细胞荧光试剂,用于迈瑞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系统创制,成为我国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端临床基础设备之一,出口九十多个国家,为我国在该领域从零发展到国际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新材料领域专家委专家;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国际亚太材料研究院院士。
2002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当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仿生材料) ;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化学所学术委员会成员,所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2000-200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98-2005年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2013年纤维改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2005年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兼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专项组组长。2006-2010年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2011-2015年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 863计划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国家973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专家。
2009-2015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办公室负责人(科技部)。2008-2017年ISO/TC202主席
现任: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低维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
国家新材料领域专家委专家(国务院)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发改委)
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工信部)
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科技计划材料基因专家组专家(科技部)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亚太材料研究院院士
《高分子通报》《化工新型材料》副主编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参与、负责撰写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新材料领域发展战略规划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至今 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7.2-2008.1,美国阿客隆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访问学者
2004.5-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
2000.7-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96.9-1999.6,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1989.2-1996.8,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自1989年2月留校任教,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聚酰亚胺新型材料的合成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塑料增韧增强改性、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面取得突出成果。2007年在美国Akron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2个国家863项目、1个国家973课题、3项国防军工、3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北京市重点项目等,以及30多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并成功实施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的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近150篇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60项,其中30多项获得授权,并有3项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兼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碳纤维科学技术研究,自主创新出基于二甲基亚砜的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推动国产化技术的转型升级,解决了结构材料用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有无”问题;创新发明出特殊工艺的T7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支撑了我国重大型号的研制;率先突破高强中模碳纤维国产化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提出了高强高模碳纤维结构模型,指导并探索出M40J、M55J等高端碳纤维材料国产化制备技术途径。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2年11月出生于江苏沛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2015年获得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功勋奖,主要从事合成树脂的研究开发及加工应用方面的工作。
在近三十年的专业技术工作中,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发明及进步奖二十五项,有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66件,国外授权发明专利63件,获中国发明金奖一项,中国发明优秀奖两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专业书籍八部。承担并完成过中国石化项目30余项,同时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加过十余项863、973、国家攻关和国防化工新材料项目。共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奖项20余项,主要荣誉称号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功勋奖(2015年),全国优秀化工科技工作者(2008年),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2007年),中国石化集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2003年)。”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学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0.8-1992.10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讲师
1992.10-1994.10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副教授
1994.10-现在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教授
1995-1996年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工业化学系,客座教授
1998-1999年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工业化学系,客座教授
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聚芳醚酮和聚芳醚砜两类特种工程塑料的合成、改性及应用技术研究,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有1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各3项。
2009年荣获中国科技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聚醚醚酮酮树脂的制备及应用技术”
2011年荣获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性能聚合物基特种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2015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性能聚醚醚酮特种纤维专用料及其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
2004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4年被聘为“国家863专家”
2011年由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共同授予“吉林省高级专家”称号
2015年荣获得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称号
2021年获聘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
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1997~1999年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副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杭州分中心、合肥分中心、台州分中心主任,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台州中科工程塑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合成树脂工业协会环境友好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塑协降解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抗菌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ISO/TC61/SC6专家,工程塑料协会改性专委会理事,《国外塑料》、《工程塑料通讯》、《塑料》、《中国临床康复》等编委
。支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等科技项目多项,发表论文80多篇,授权专利40多项,鉴定科技成果5项,出版专著1部,主持或参加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多项。
成功开发了开发了抗菌冰箱、消毒洗衣机及系列抗菌材料、改性塑料等产品,其中抗菌母粒、纳米PET工程塑料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0年获科技部刘永龄科技奖,获其他科技奖多项。